【儀表網 企業文化】8月31日,來自日本、美國、荷蘭等外國媒體、港澳臺媒體和境內媒體代表約60人一同走進北汽集團,親身感受“中國制造”的勃勃生機。
沒有熱火朝天的工作場景,沒有揮汗如雨的汽車工人,安靜整潔的車間里,全自動化的機械手臂在靈巧地上下翻飛,將一個個模具雛形變成嶄新的轎車。這是記者31日在北汽集團研發基地看到的景象。
31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組織境內外記者探訪北京制造業發展情況。來自日本、美國、荷蘭等外國媒體、港澳臺媒體和境內媒體代表約60人一同走進北汽集團,親身感受“中國制造”的勃勃生機。
北汽集團是新中國制造業發展壯大的見證者。1958年,北京汽車制造廠生產的*輛小轎車成功下線;1983年,北汽成立了中國*家整車合資企業——北京吉普;自2013年以336名躋身《財富》雜志世界500強后,北汽今年在世界500強中的排名已經上升到第207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借豐富的勞動力和資源優勢,一躍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工廠”;與此同時,“廉價”“劣質”也成為“中國制造”品牌建設上揮之不去的陰影。今年五月,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加快推進制造業創新發展、提質增效,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一批以北汽集團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制造企業,正在激烈的競爭中加快轉型升級“變道超車”,一步一個腳印地提升著“中國制造”的品牌含金量。2009年,首鋼總公司、房山區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和天寶集團共同出資組建了北京京西重工有限公司,成為北京竇店現代制造業產業基地的雛形。6年過去,這片當初只有一個企業入駐、面積不足5平方公里的產業園,已經發展為多家入駐,集汽車制造、航空科技、軌道交通裝備等制造業和研發中心為一體的產業平臺。
中國制造企業展現出的*理念和技術實力,深深地震撼了參加集體采訪的中外記者,許多人在生產線前流連駐足,好奇地觀看工人操作機械手臂并拍照留念。“我曾經采訪過很多中國工廠,車間里幾乎都是長長的流水線,后面坐著密密麻麻的工人,這次的探訪讓我看到了‘中國制造’的另一面,這是讓我印象zui深刻的地方。”來自荷蘭《金融日報》的記者鄧達斯說。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儀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表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儀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合作、投稿、轉載授權等相關事宜,請聯系本網。聯系電話:0571-87759945,QQ:1103027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