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維嘉海山區總第105潛次下潛
2016年4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維嘉海山區開展本航段的第5次下潛(總第105潛次),此潛次zui大下潛深度為2258米,“蛟龍”號在水中時間8小時2分鐘,海底作業時間5小時24分鐘。下潛人員有潛航員唐嘉陵、潛航員學員楊一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工程師姚會強。
本次下潛開展了4千米的近底航行觀察;拍攝了大量海底視頻照片資料;采集礫狀結殼57公斤、巨型底棲生物樣品9個,其中海綿4個、珊瑚和蝦各2個、海星1個,近底水樣8升;開展了潛航員學員海上實艇下潛培訓。在不同水深范圍內發現了連續分布的板狀結殼成礦帶且成礦帶之間生物量存在明顯的變化;加深了對礦塊內富鈷結殼資源分布規律的認識,為驗證多波束回波強度技術在富鈷結殼資源評價中的應用潛力積累了依據。
圖為晚霞中的“蛟龍”號。
圖為下潛人員出艙后揮手致意。(從左至右:潛航員學員楊一帆、潛航員唐嘉陵、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工程師姚會強博士。)
圖為*次參與“蛟龍”號下潛的姚會強博士出艙后接收“潑水禮”。
圖為“蛟龍”號本潛次采集到的部分生物樣品。
竹節珊瑚
深海海星
柳狀珊瑚
深海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