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被一消息刷屏,美聯社、路透社紛紛報道美國洛杉磯裁決幾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銷售的咖啡必須貼上癌癥警告的標志。
想象一下,以后的每次喝咖啡杯子上都有致癌警告,還能不能讓人好好喝咖啡了......
其實,不止是咖啡,早在此次事件之前,美國加州檢察官就曾對某些快餐連鎖店提訟,要求商家必須在炸薯片和炸薯條的外包裝上注明:該食品含有致癌物質。
它們究竟含有何種致癌物質? 被貼上致癌標志的這些食品的共性是:
都被發現含有丙烯酰胺(一種有毒的致癌化學物質),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丙烯酰胺歸為二級致癌物。
為什么食物中會存在這種致癌物質呢?
淀粉類食品在高溫(>120℃)烹調下容易產生丙烯酰胺,其實是在加工的過程中含有氨基酸和還原糖的物質發生了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
那么什么是美拉德反應?
所謂美拉德反應是廣泛存在于食品工業的一種非酶褐變,是羰基化合物(還原糖類)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質)間的反應,經過復雜的歷程最終生成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質類黑精或稱擬黑素,又稱羰氨反應。
為什么要在食品制造中用到美拉德反應?
因為美拉德反應會產生食品中最重要的元素:香氣和色澤
但它也隨之產生如下結果:
降低營養價值
產生抗氧化性
產生有毒物質
如何平衡收益與損失,這就是食品行業的挑戰之一。
那丙烯酰胺到底會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呢?
根據2010年,發表在《食品與化學毒物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提供的數據,丙烯酰胺的致癌劑量為每公斤體重2.6μg-16μg每天。姑且用最保守的數字來估算一下:
一個100斤體重的成年人,每天攝入2.6μg×50=130μg,也就是10kg咖啡,才會喝到致癌劑量。
要知道,10kg咖啡,差不多是一個愛喝咖啡的小伙伴,幾個月的“口糧”。
(咖啡丙烯酰胺平均劑量 13μg/kg,數據來源: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
那除了丙烯酰胺還有什么影響健康的成分嗎?
其實影響健康的成分有很多,但都取決于其含量,少量的存在,對健康影響并不大。
如果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成分來說,最需要小心的可能應該是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氫化植物油。
常見的如:奶茶、咖啡伴侶、含乳飲料、西式糕點、巧克力制品等口感滑潤或松軟香甜的食品,會有較多幾率使用到氫化植物油。
而植物油在精煉脫臭工藝中,通常需要250℃以上高溫和長時間的加熱。因此容易產生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證實,會對心血管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那感覺高溫下的食物和油脂都挺容易出問題?
是的,所以食品行業越來越多的采用精確控制的自動化生產設備,通過對生產過程各個環節進行精確測量與控制,以減少有害物質的產生,同時保證食品風味。
做為食品行業自動化領域的專家,來自瑞士Endress+Hauser 公司就提供了多種解決方案來應對這些問題。
食品飲料行業溫度測量解決方案
為了精確控制溫度,Endress+Hauser 擁有為食品飲料行業設計的衛生型熱電阻溫度計 iTHERM TM411。
iTHERM TM411的設計滿足食品&飲料和生命科學行業的要求,達到高的質量標準。
憑借超高精度與超快響應時間(t90s:1.5s),優化過程控制;并具有的防振性能(> 60g),保證工廠高的安全性。
食品飲料行業粘稠介質測量解決方案
為了更好、更安全地生產油脂等粘稠類的產品,Endress+Hauser 擁有專門為測量粘稠介質設計的電導式限位開關 Liquipoint FTW33。
Liquipoint FTW33 用于液體或粘稠介質的限位測量,為食品飲料行業開發和制造,符合衛生要求。它主要用于儲罐、攪拌容器和管道,特別適用于需要齊平安裝的衛生型應用場合。
Liquipoint FTW33 即使是在嚴重黏附的工況下也可以安全可靠地工作。
哪怕是:番茄醬、芥末、蜂蜜、酸奶和水果片、牙膏、蛋黃醬......
甚至是:熱巧克力、巧克力慕斯、巧克力奶油…...
FTW33 可以在過程溫度高達100°C中長時間使用,也適用于60分鐘內的150℃的CIP和SIP清潔消毒過程,還可用于檢測食品和飲料行業中常見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