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7月1日起,上海首部綠色金融法規正式施行。法規里提到:上海將建立區域性個人碳賬戶,鼓勵碳普惠減排量進入上海碳交易市場。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將迎來了個人減碳的時代?其實廣東早在2019年就上線了全國首個城市碳普惠平臺,如今有20多種生活場景減碳量得到認證。廣東、上海、北京、成都、福建、湖北、重慶、浙江等多個省份都進行了一些探索。
雖然這種個人減碳的方式讓小編作為一個普通民眾感覺新奇熱鬧,然而國內能源和工業的碳排放占全部碳排放的80%,高耗能企業始終站在減排前線。全國在深圳、上海、北京、廣州等九個地區建立了碳交易試點交易所。市場中交易的對象分為兩種。一是被動加入,指納入控排體系的高耗能企業才有,由政府分配給企業,據悉國網北京、重慶電力通過當地碳交易所,直接參與碳市場交易累計超過16萬旽。另一類為核證自愿加入,任何企業都可以自愿參與。與此同時,碳交易相關金融賦能產品展開研究和應用,比如國網浙江電力聯合當地金融機構推出"碳效碼“等數據產品,已累計惠及企業60余家,發放綠色金融貸款超過13億元。
但是小編覺得雖然碳交易市場繁榮發展,但仍處于比較稚嫩的階段,未來還有很多難題余姚面對和解決,比如一個完善的碳計量體系.....
五花八門的碳計量和碳監測
碳計量作為碳中和碳達峰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碳交易市場的基礎,故精準的計量數據是至關重要的。2022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要完善碳排放計量體系,加強碳排放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健全碳計量
標準裝置,為溫室氣體排放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提供計量支撐。同時,建立碳排放計量審查制度,強化重點排放單位的碳計量要求,全國各地網省公司也進行了五花八門的碳計量和碳監測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安裝計量裝置直接測碳
國內首個電力行業碳排放精準計量系統在江蘇正式上線,國網江蘇通過安裝計量裝置,實時監測排放氣體的流速、壓力、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濃度實現標況下電廠機組碳排放量的精準計量。并聯合意向合作的火力發電企業,研發并上線電力行業碳排放精準計量系統。目前已在9家電廠、15臺火電機組上應用。
衛星測碳
四川電科院研發的“威遠縣碳中和大數據平臺”,構建了監測碳排放、決策碳減排、感知新發展三大核心場景。創新引入衛星遙感,利用碳衛星掃描獲取區域二氧化碳濃度,經過采樣和數據補全等過程處理,實現區域內二氧化碳濃度分布的監測。國網四川電力通過碳衛星獲取全省2015至2021年每日碳濃度數據掌握基本排放情況并鑒別濃度高值區及較快增長區,同時結合重點地區產業分布,開展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趨勢根因分析。
“以電折碳”
通過電力數據測算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是一種常用的方式。通過收集歷史的煤、油、氣等能源數據,結合碳排放因子,計算獲得歷史碳排放數據,通過回歸分析或神經網絡等方式,擬合電量與碳排放量的關系,從而在不獲取當期能源數據的前提下,通過分析電量數據來實現碳排放量的監測。
國網青海電碳模型誤差為4%左右: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基本電碳模型完成19年、20年及2021年本省碳排放品測算,與省生態環境廳碳排放測算結果對比,兩者年度碳排放總量結果相近,相對誤差為4%左右。
國網福建“電碳生態地圖”: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廈門供電公司聯合國網英大碳資產管理發布電碳生態地圖,通過電力大數據融合鏈接煤、油、氣、熱等其他各類能源消費數據,實現電量看區域、行業、企業碳排放的全景、動態展現,服務政府決策施策和社會用能轉型。打通“電-碳-能”數據鏈條,以規上企業為對象繪制電碳生態地圖,包括區域碳排放熱力圖、各行業碳電強度分析圖、同行業各企業碳電強度分析圖、企業與行業碳電強度對比圖等四張圖,目前已覆蓋廈門地區1836家工業企業。
“以能算碳”
通過統計和獲取企業、行業、區域的煤、油、氣等能源基礎數據,參照國家(或國際)碳排放換算標準,計算獲得碳排放量。上海電科院建設了上海供電碳排放(主要包括發電環節碳排放、輸配電環節碳排放)監測平臺。平臺根據國家頒布的碳核算標準,以行業級、企業級電力消費數據為基礎,融合應用中國碳核算數據庫能源消耗數據,設置了上海“能源流圖”“碳足跡”“企業碳排熱力圖”等功能,實現對上海發電和電網企業的碳排放總量、單位供電碳排放強度的測算及動態監測與分析。
碳計量相關標準和規范
但是目前落地的碳計量和碳監測技術應用案例,仍以某一區域數據接入為主,如同一個個散落在各地的孤島。那么在開始之初形成完整的標準體系非常重要。3月14日,生態環境部通報了4家機構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問題,碳排放數據規范還需進一步加強。各省市生態環境廳出臺了本區域的分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指南。
火電廠煙氣二氧化碳排放連續監測技術規范
3月2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實施了《火電廠煙氣二氧化碳排放連續監測技術規范》(DL/T2376—2021)。業內認為,這是提升企業碳排放數據準確性的重要手段。 國家能源局實施的這份能源電力行業標準,是國內首個二氧化碳排放連續監測行業技術標準,填補了我國發電領域碳排放連續監測技術行業標準空白,完善了發電行業碳排放監測核算技術體系。
碳計量體系完善的征途才剛剛開始
安徽省市場監管局成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起草《安徽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意見稿)》并征求有關部門意見,安徽省碳達峰碳中和計量技術委員會正按程序申請成立。
5月9日,市場監管總局正式批準依托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籌建“國家碳計量中心(內蒙古)”,該中心是市場監管總局批準籌建的首個國家碳計量中心,建立了標準化碳計量實驗室。
6月17日,陜西省碳達峰碳中和計量技術委員會正式揭牌,成為全國首家雙碳計量技術委員會,構建雙碳計量標準體系、引領雙碳計量技術研究、規劃計量技術發展方向、開發專用檢測設備。
6月24日,天津碳達峰碳中和運營服務中心云揭牌儀式舉行,全國首個政企協作的省級“雙碳”運營服務中心正式投用。該中心具備碳減排服務、碳資產運營、碳排放交易、碳評估認證和低碳技術研究五大功能。
這一系列機構的建立也表明了國內正在加強碳計量相關技術研究、碳達峰碳中和計量體系完善的新征途才剛剛開始......
原標題:國網27家行動中!碳交易市場下,不得不提的碳計量/碳監測技術和標準發展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