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企業風向標】前兩天,筆者盤點了2015年選擇強強聯手、實現共贏的儀表企業們,包括自儀股份、ABB、科陸電子等等(詳情)。不難發現,這些領頭企業在對外合作時并不局限于某一領域內的對象,導致行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企業攤子越鋪越大。為了與業務范圍相匹配它們開始更名,紛紛選擇當下熱點作為新的立足點,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那么在轉型之后,原本作為主營的儀器儀表業務是否會慘遭拋棄?終下場如何呢?
前身:寧波三星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今年10月,三星電氣發布公告稱,公司全稱已由“寧波三星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寧波三星醫療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同意將公司的證券簡稱由“三星電氣”變更為“三星醫療”。
三星電氣表示,目前公司已逐步形成醫療服務與電力產品雙主業格局,因2015年正式轉型進入醫療服務領域,電力產品行業暫時仍處于業務收入主要來源。未來隨著公司戰略轉型逐步落實,醫療服務正成為拉動公司未來業務發展與業績提升的主要引擎。
據了解,目前三星電氣已經投資20多億元完善醫療投資架構體系,搭建醫療產業發展平臺,計劃在2015年至2020年期間,通過并購、合作、合資等多種發展模式,獨資或控股150家醫院及其他醫療機構。
前身:江蘇林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今年10月,江蘇林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現場投票結合網絡投票的表決方式召開了第二屆董事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并成功通過了變更公司名稱的議案,擬將中文名稱變更為“江蘇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稱變更為“Jiangsu Linyang Energy Co., Ltd.”。
熟悉林洋電子的人都該知道,此次更名也是跟公司未來發展布局有關。2012年開始,林洋電子大舉投資光伏應用領域,專注于分布式光伏發電運營。在“互聯網 ”國家戰略和國家電力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努力打造智慧光伏電站運維云平臺,同時為客戶提供的微電網系統解決方案,并從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微電網等多個專業方向入手,布局從上游發電到下游用電、售電等一體化的能源互聯網生態閉環,提出成為“東部分布式能源、能效管理領域大的互聯運營和服務商”的戰略目標。
林洋電子經過不斷努力,目前已逐步形成“智能、節能、新能源”三引擎發展格局。筆者認為,從未來業務拓展來講,公司更名為林洋能源并沒有出人意料,清潔能源領域在當下和未來都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希望公司能越走越遠。
前身:江西三川水表股份
12月16日,江西三川水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發布第十六次會議決議公告,公司名稱擬由“江西三川水表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三川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該名稱已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預先核準),相應的英文名稱變更為:“Sanchuan Wisdom Technology Co., Ltd”。該提案以9票全票通過,隨后將提交股東大會審議。
三川公司是目前國內規模大、品種全、市場覆蓋面廣的水計量產品制造企業,借助品牌、規模、營銷渠道以及技術創新優勢,公司業務領域逐步由水計量向水運營、水監測、水處理、健康水生活產品與服務拓展和延伸;同時在此基礎上積極構建智慧水務數據云平臺,推進合同節水管理,促進智慧城市建設,將公司業務切入大數據服務和互聯網金融領域。
三川表示,此次更名將更好地反映公司目前的發展狀況以及今后的發展戰略。
筆者發現,大家更名也只是為了更能貼切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業務領域,正如現在看來潛力無限的能源領域,就已經引得林洋電子等“轉身”。不過2015年儀器儀表行業溫熱的發展狀況也帶給一部分企業信心,有人轉身投入進來,有人“換馬甲”之后繼續“忠心”原有領域。
前身:浙江永盛儀表有限公司
今年7月,浙江永盛儀表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因發展需要,自2015年7月1日起,名稱由“浙江永盛儀表有限公司”變更為“浙江永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表示更名后,業務主體和法律關系不變,原簽訂的合同繼續有效。
一直以來,永盛科技股份的主要業務都來源于控制閥研發、制造與銷售,是一家一體化的現代工業企業,產品包括智能閥、球閥、蝶閥、自力式,專用閥為主的五大系列,廣泛應用于石油、天然氣、清潔能源、電力等領域,是中國先進的工業控制閥研發、制造基地之一。更名之后,公司將繼續主營工業控制閥領域,同時值得祝賀的是,就在前兩天,永盛科技股份于12月16日成功在新三板掛牌上市。
前身:深圳市丕希儀表技術有限公司
今年10月,深圳市丕希儀表技術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由于公司發展需要,“深圳市丕希儀表技術有限公司”的中文名稱于10月27日變更為“億締邁儀表(深圳)有限公司”,原公司的全部業務和債權債務均由億締邁儀表(深圳)有限公司繼續經營承繼。同樣的,更名后業務主體和法律關系不變,原公司簽訂的合同繼續有效,原有的業務關系和服務承諾保持不變。(筆者忍不住想說,怎么更名都是由于公司發展需要,哈哈)
億締邁儀表(深圳)有限公司的前身創立于1992年,是中國早的專業集成電路設計公司之一。一直以來致力于電能表及其智能化應用技術的研究與設計,并在2005年成立了深圳市丕希儀表技術有限公司(原名)。
5年后被專注于電能表、水表和氣表研發的新加坡EDMI有限公司以股權收購的方式成功控股。在總部的支持和各方努力下,丕希儀表技術有限公司(原名)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已經能獨立完成相關標準規定的大部分電子式電能表的型式試驗項目。
隨著公司業務規模的增長,考慮到長遠戰略發展,終更名。筆者相信在EDMI總部資金及科研力量的支持下,億締邁儀表(深圳)有限公司將繼續致力于為客戶提供的電力計量解決方案,讓我們共同期待!
還有幾家只有寥寥數語,筆者沒有找到具體的更名公告。例如,華立儀表在2016年校園招聘的材料中表述,2015年公司45周年之際,華立又在進行自我創新,自我蛻變,將華立儀表更名為“華立科技”;常州佰利得機電有限公司更名為常州佰利得稱重設備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專業制造工業類稱重設備的出口型企業,主要業務包括儀器儀表和工業自動化。
有人說,企業業務范圍轉變為什么要更換公司名稱呢?不僅辦理相關手續繁瑣,很多以前的名稱也要更換。筆者一時也不知該如何解釋,舉個例子好啦~
久陷更名傳聞的開元儀器
開元儀器將更名的傳聞由來已久,從今年3月就開始有各類消息透露,相關事宜已著手,而這件事的起因主要源于一次針對投資者發起的調查。這項調查是讓投資者選擇開元儀器所屬領域,選項有三個,分別是煤炭、醫療和農機。結果顯示,39%的投資者選擇了煤炭,49%投資者選擇了醫療,12%投資者選擇了農機。
事實上,開元儀器是一家專業煤質分析儀器研發、生產、銷售廠家,也是目前國內煤檢行業上市企業。這樣“意外”的調查結果表明,開元儀器目前的公司名稱并不能清晰體現其產品特質,明眼人就會發現,一旦投資者很難通過公司名稱了解其產品與主業,就會給開元儀器的融資工作帶來不利。
筆者認為,排除調查數據的不全面因素影響,作為一家成立時間超過20年的上市企業,只有四分之一的辨識度確實讓人“心寒”,不過除了更名之外還有其他很多的途徑可以幫助企業強化品牌形象,傳聞已久卻遲遲沒有行動可能也是考慮到這方面。后到底如何操刀就要看決策高層們怎么掂量啦~大家和筆者一起期待“新面目”的亮相吧!
總結
從開元儀器的風波中可以看出,公司名稱是直觀體現企業主營業務和發展戰略的,所以起個符合自身理念的名稱確實很有必要。在2015年的這股更名潮中,企業們大多是將原有業務范圍拓展到上下游服務,打造一體化來滿足客戶需求,而不是“棄”儀表“從”能源或者科技等。從這一年的整體經濟環境來說,這是儀表企業面對行業不景氣而采取的一種“曲線救國”的方式。因此,筆者希望這些企業們在為未來鋪路的同時能不忘初心,做好每一站,爭取為儀表行業帶來更多新的利潤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