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聚焦點】日前,國家科學獎公布,“大氣細顆粒物在線監測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該項目的研究促進了我國環境監測儀器產業的跨越發展。
“大氣細顆粒物在線監測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主持完成的。1月8日,劉建國研究員作為成果完成人參加了2015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受到了主席、總理等黨和的頒獎接見。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大氣污染形勢嚴峻,高濃度大氣細顆粒物導致我國霧霾頻發、大氣能見度下降,嚴重影響了大多數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和人體健康。該成果的研發和推廣為準確掌握大氣細顆粒物污染現狀,正確認識大氣細顆粒物的來源,快速準確地測量大氣細顆粒物質量濃度、成分、粒徑譜分布和大氣能見度,解決我國大氣環境科學研究和業務監測的急迫需求提供了支持。
“大氣細顆粒物在線監測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是由劉建國研究員牽頭,中科院安徽光機所完成科技攻關、安徽藍盾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產業化開發而形成的科研成果。項目組持續十年進行科技創新,發展了大氣細顆粒物理化和消光特征的在線監測方法,突破了PM2.5粒徑切割和動態加熱采樣、寬粒徑譜多道快速分析、大氣能見度前向光散射測量反演、碳組分熱解臨界溫度選取等關鍵技術,創新設計了一整套大氣細顆粒物高靈敏探測技術工程化解決方案,解決了大氣細顆粒物多參數準確、快速、在線監測的技術難題,自主研制完成大氣細顆粒物質量濃度監測儀、粒徑譜儀、有機碳/元素碳分析儀和大氣能見度儀等設備,構建了大氣細顆粒物在線監測系統,開展了系統應用與產業化。
近3年,全國20余個省市安裝了大氣細顆粒物監測設備2100余套,實現新增產值2.5億元,新增利稅9533萬元。改變了我國部分業務化環境和氣象監測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為國家環境和氣象監測能力建設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推動了我國大氣細顆粒物監測設備的科技進步,促進了我國環境監測儀器產業的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