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下游】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順利實現首飛的背后,還有一群人的默默付出——中國航天科工長征七號地面測控團隊。
在這次任務中,中國航天科工負責配套包括測量系統自動測控組合、測控信號轉換裝置等工作。由于長征七號采用的不是傳統發射方式,因此對地面測控設備的防護特性、抗振特性、可靠性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為這次首飛特別研制的環境測試組合系統指標要求很高,要能夠保證400多小時的不間斷監測。”團隊技術負責人龔飛說。
為此,團隊項目負責人唐學術帶隊開展了為期一年多的項目攻關。“為保證長時間的不間斷監測,要求我們必須對設備的每一個模塊、部組件都要精益求精,匹配。團隊為此成立了兩個攻關組,分別從軟件和硬件方面對設備進行了全新的優化改進。”他說。
通過軟件優化,他們成功讓系統CPU溫度得以大幅度降低。通過結構改進,有效提升了抗干擾能力和散熱能力,供電電源也提升至了宇航級,為連續監測提供了保障。
但成功背后也有辛酸。一次長時間監測實驗中,連續工作了10多天的設備突發重啟,面對這種情況,每位團隊成員都明白——設備還存在未知缺陷,之前的努力白做了。
“我們立刻著手對所有的模塊、部組件進行逐一排查,反復開展復現實驗,但類似重啟卻再也沒有出現過。雖說是偶發事件,但大家都極為重視,一定要找出原因,不能帶著隱患交付產品。”唐學術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次抗干擾試驗中復現了那類重啟。他們經過改進,問題終于得以解決,設備成功交付。
“在整個發射系統中,地面測控設備比較重要。因為在發射前,箭體和衛星的情況都要通過各類測量系統和測控系統反饋給指揮中心,為發射決策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撐。”工程師賈凡說。
為確保這次保障任務圓滿成功,航天科工抽調專業人才,組建了運載測控設備部,并傾斜資源。
測控保障人員在火箭運抵后的組裝、調試期間中,配合著各分系統進行調試,一個分系統完成工作后可以有短時間的休整,他們卻要全程守在測控間,監測著各個分系統輪流調試時火箭狀態正常,有時還要負責協助各分系統解決問題,經常夜以繼日地工作。
“我們雖默默守在測控間里,但卻和發射中心的每位同志心連心,不到火箭發射成功的那一瞬間,我們就不會有一絲放松!”唐學術說。
(原標題:“不到火箭成功發射那一瞬間,我們就不會有一絲放松”——記中國航天科工長征七號地面測控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