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作為道路交通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橋梁的安全性問題日益引起人們關注。由于橋梁在建設過程中存在施工難度大、環境差的問題,以及部分人為因素,而在服役過程中,反復遭受各種荷載的作用,材料的疲勞與腐蝕,以及自然因素破壞,橋梁的安全存在一定隱患。而橋梁破壞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因此橋梁安全監測極為重要。
傳統的橋梁安全監測,主要以人工巡查為主,并輔之以相應的檢測設備,但是很難做到對橋梁實時、連續不間斷的監控,監測方式也不夠智能化。
隨著物聯網及智慧城市的不斷深入發展,對橋梁的健康安全監測、重要結構部位的養護,都已離不開對
傳感器的應用。一些可靠、和便宜的新型傳感器的開發和應用(如
壓力傳感器、位移測量傳感器、應變測量傳感器、振動測量傳感器等),有力推動了橋梁健康安全監測的發展。
最近,杭州市蕭山區市政綠化養護保障中心利用新“武器”——智能監控傳感器對三座典型橋梁進行試點監控,密切關注橋梁的信息變化。
試點安裝的三座橋梁是南環大橋、紫霞大橋和工人路高架。智能監控傳感器主要監測橋梁結構狀態的變化,重點掌控大橋橋墩的沉降、傾斜和位移。智能監控傳感器可以傳遞有關橋梁安全的相關數據,包括環境溫濕度、伸縮縫位移、橋墩傾斜度等等。一旦數據出現異樣,智慧市政綠化管理平臺系統將會在第一時間通知相關負責人進行檢修和維護。
除此之外,智慧橋梁的智慧還體現在平臺里的等比例三模橋梁建模中。當工作人員無法在數據中直觀地認識橋梁時,可以在平臺上通過橋梁建模放大縮小點擊等各種操作,減小實際誤差,降低維護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近年來,我國由車輛超載引發的橋梁垮塌事故時有發生,車輛超載已成為導致我國公路橋梁損傷和破壞的主要原因,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去年,廣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的新聞,讓大家對“渦振”有了全新認識,也引發公眾對橋梁安全監管的關注。
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200到300座大橋采取了加裝傳感器的方式來加強對橋梁健康的監測,費用從百萬元到千萬元不等。據業內人士預測,我國橋梁等基礎設施養護,未來將是一個每年數千億元的大市場。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