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下游】電信基礎設施,是公共基礎設施的一種,其包括基站、信號塔、中繼塔、
光纖電纜等等。近年來,隨著“網絡強國”、“互聯網+”、“新基建”等戰略的不斷開展,以及5G、物聯網等產業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電信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快,其所扮演的角色也愈發重要。
而隨著電信基礎設施重要性的提升,其保護也變得關鍵且緊迫。根據近日工信部發布的《電信設施保護知識問答》顯示,目前我國電信基礎設施正遭遇著來自社會和自然雙重因素的挑戰,包括偷盜、暴力施工、擅自改遷、極端天氣、地質災害等,都嚴重威脅著設施安全。
在此背景下,我們該如何保護電信基礎設施呢?智能制造網認為,需要從防、管、治三方面入手!
所謂防范于未然,面對威脅和風險,防范永遠是首先應采取的措施。只有將危險扼殺于搖籃之中,才能最有效的減少甚至避免損傷。對于電信基礎設施保護來說,也需要從防范開始做起。那么,如何“防”呢?這就需要依賴于對各方意識的培養以及對設施的日常巡檢了。
通過對行業企業、普通民眾的意識培養,增強各方對于電信基礎設施重要性的認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對電信基礎設施的防范保護作用。畢竟,很多企業和個人是由于缺乏電信基礎相關知識才無意中破壞了設施,而借助宣傳、科普等手段,能夠減少類似原因的事故。
與此同時,日常巡邏和檢查也能及時發現電信基礎設施存在的隱患和風險,不管是針對人為因素還是自然因素,也都能起到很好防范作用。不過,過去行業普遍依賴于人防,可能存在效率低、有盲區、效果差等不足,未來在無人機、機器人等發展下,可能還需融入技防。
當然,防范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難免存在漏洞可能,因此還需加以監管和治理。近年來,我國就已出臺多部有關電信基礎設施保護的法律,通過法律手段對相關破壞行為進行約束和打擊。據悉,破壞電信基礎設施將承擔民事、行政及刑事等多重責任,最高可處7年徒刑。
而有了法律的保駕護航,執法能力也需同步跟上,這同樣可以借助機器人、無人機等的力量。面對電信基礎設施遭到破壞,智能技術和裝備可以在取證、搜查、分析、決策等方面予以人們幫助,從而協助有關部門更好執法和處理,大大增強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的效率與質量。
總體而言,當前電信基礎設施就像樹根,“滋養”著我國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只有電信基礎設施更加安全、穩定和強大,才能推動我國網絡強國等目標的最終實現。基于此,通過“防、管、治”三措并舉,對電信基礎設施保護升級刻不容緩,也意義重大。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