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研發】導讀:工業廢氣和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沒有經過處理后直接排放到土壤、水、氣的生態環境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危害。
資料顯示,環境(土、水、氣)中的污染物主要以鎘(7%)、鎳(4.8%)、砷(2.7%)、銅(2.1%)、汞(1.6%)、鉛(1.5%)、鉻(1.1%)等污染為主。資料顯示,我國土壤點位總超標率為16.1%,其中1.1%為重度、1.5%為中度;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其中重度1.1%、中度1.8%。
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未消解的重金屬進入作物和水產品,這些產品被人類食用后這些重金屬在人體內累積,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害,近些年頻發來的食品安全事件就是重金屬污染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農產品特別是糧食、蔬菜、水產品的重金屬污染問題備受關注,但是常規的重金屬檢測技術耗時、費力,無法現場快速分析,難以在田間地頭和生產一線及時發現重金屬污染,從而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其中,電熱蒸發技術(ETV)可以直接分析固體樣品,無需復雜樣品處理,具有快速、綠色、高效的特點。但是,該技術一直困囿于目標元素傳輸效率低、復雜樣品基質干擾,從而影響重金屬的精準測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
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創新團隊,在重金屬快速檢測的關鍵技術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提出了基于電熱蒸發微等離子體的重金屬元素傳輸增強技術,揭示了重金屬原子及其納米顆粒物在傳輸過程中的形態演變機理。
該研究首次開發了基于介質阻擋放電的微等離子體傳輸增強技術,電熱蒸發導入砷元素的傳輸效率達到100%,并利用微等離子體石英阱技術,實現固體進樣的基體干擾消除;同時,揭示了重金屬砷在蒸發、傳輸、捕獲和釋放過程中的分子原子形態演化機理,為進一步實現重金屬速測儀器的現場化和小型化提供了基礎理論和技術儲備。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