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鐵的由來
來源:無錫市昌林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1年01月28日 14:47
1820年,丹麥人厄司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 1777-1851)所發現的電流磁效應,顯示了電與磁的關聯性。此后,許多科學家便試圖尋找由磁產生電的逆效應。1821年,英國大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也在其筆記中,提醒自己應探討如何「把磁變成電」。在電流磁效應被發現后不久,大約在1825年,英國人斯特金(William Sturgeon, 1783-1850)將通有電流的金屬線纏繞在絕緣的鐵棒上,發明了電磁鐵。電磁鐵通電時便有磁性,不通電就沒有磁性,方便我們運用。
電磁鐵和一般*磁鐵的差別
電磁鐵和一般*磁鐵zui大的差別,是電磁鐵可以藉由改變通過線圈的電流大小及線圈的匝數來控制磁性的大小,而一般磁鐵的磁性則是固定的。也因此,電磁鐵在實驗室及生活應用上都相當重要,像電動機、發電機、起重機等,都運用到電磁鐵。
電磁鐵的原理
當直流電通過導體時會產生磁場,若使直流電通過由導體構成的線圈則會產生具方向性的磁場。但是單純由直流電和線圈所構成磁場不夠集中而導致產生的磁力不夠,因此會在線圈的中心加入一磁性物質以達到集中磁場的效果。
一般而言,電磁鐵所產生的磁場強度和直流電大小、線圈圈數及中心的導磁物質有關,在設計電磁鐵時會注重線圈的分布和導鐵物質的選擇,并利用直流電的大小來控制磁場強度。然而線圈的材料具有電阻而限制了電磁鐵所能產生的磁場大小,但隨著超導體的發現與應用將有機會突破現有的限制